欢迎进入蔡家坡文化馆官方网站!
咨询电话:0917-8551900
蔡家坡文化馆
文化活动 您的位置: 主页 > 文化活动 > 文化活动
“辉煌百年 逐梦启程”2021年 迎新春线上系列文化活动——“新春文化行•欢乐送万家”群众风采展(十)(总计第18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临之际,为丰富广大群众春节期间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我馆开展“辉煌百年 逐梦启程”2021年迎新春线上系列文化活动,现将“新春文化行•欢乐送万家”群众风采展第十期网络展出。欢迎各位文化爱好者积极参与,踊跃投稿。
永久的年味儿
作者:赵立平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和妹妹像今天的留守儿童一样被忙于工作的父母放在齐城白家村的外婆家。舅舅们都还没有成家,周围和我一般大小的小伙伴有五六个,我们一起玩耍、上学,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那时候农村大多数家庭还很穷,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外公外婆勤俭持家,日子过得安宁平静。外婆爱干净,家里经常收拾得清清楚楚,虽然生活简朴,却充满温暖,让我感受到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过年,那浓浓的年味儿和热闹景象现在依然无法忘记。

 过年对我们这一群孩子来说是期盼,更是一种享受。从腊月开始,我们就盼望着年的到来。腊月二十三送了灶爷,过年进入了倒计时。外婆用白土泡成的泥浆开始漫墙,家里的土墙里里外外漫一遍,院子里焕然一新,洁净的墙皮散发着泥土的清香。舅舅和外公他们忙着扫舍、糊墙、跟集、上会、办年货,生产队杀年猪倒是我们感兴趣的事。从杀猪拔毛捶猪开膛,直到杀猪匠取出猪尿脬送给孩子们当足球踢,才能结束这生动的观摩课。腊月二十八外婆开始蒸馍。吃罢早饭,起面、发面、揉面,外婆跑前跑后忙碌着。随着弥漫在厨房的腾腾蒸汽散发出的诱人的麦香味,在外婆辛勤的劳作中,小花卷、小馒头一锅又一锅出笼了。二十九晚上,厨房里,昏黄的灯光下,外婆不时添一添柴火,猪肉在开水翻滚的大锅中“突突”打颤,调料包漂在水面上,肉香渐渐在厨房里、院子里弥散开来,我们不时抻着脖子在锅边转悠,瞅瞅锅里的肉熟了没有。漫长的等待结束后,终于啃上了肉骨头,久违的肉香让人直流哈喇子,我们大口享受这人间美味。年三十,舅舅张罗着贴春联、请先人,我们关心的是坐夜操盘子和领压岁钱。没有电视,没有春晚,热炕上被子掀在一边,外婆用木盘盛出的烧酒盘子在炕中央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旁边是外公那牵牛花样子的白瓷酒壶。臊子油香的粉条,再搭配上红萝卜绿蒜苗炒成的盘子,那醇香的味道,馋得我们围住木盘一口接着一口不放筷子,外公微笑着坐在旁边看着我们这些小馋猫……四十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一幕至今使我难以忘怀。发过一毛钱的压岁钱,外婆从柜子里取出我们过年的新衣服放在枕边,虽然已经钻进被窝里,但心情激动,不时摸摸新衣服,恨不得立马穿上去院子里转一圈。

 大年初一,早早起来放鞭炮吃臊子面。早饭后,男人们这一堆那一伙的下棋、揪方、打扑克,有的围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或者一年来的收成。女人们则成群结队挨家去看村子腊月里娶的新媳妇,评说谁家的新媳妇长的俊,谁家的新媳妇嘴巴甜。我们也是跑东家串西家,打打闹闹寻开心,这一天的“年”很快就过去了。初二开始走亲戚,今天去你家,明天来我家,大人领着娃娃,背着用报纸裹着两把挂面的自制礼当在亲戚之间转圈子。初六七以后大多数家庭已经待完了该待的客,接下来,我们又掐着指头等待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到来。

 小初一,大十五,正月十五比初一更热闹好玩了。除了挑灯笼,好吃的东西自然也多,最难忘的还是外婆做的老鼠馍。大概因为老鼠多子多孙的缘故吧,传统的农耕文化里常常赋于老鼠诸多的故事与传说。十五的老鼠馍首先要献给月亮吃,其次才是我们这些凡间的宝贝孩子。外婆做的老鼠馍一定要油面馅的,她说这样后辈儿孙才会硬强。用顶针给每个老鼠拓上花眼圈,拣圆实明亮的黑豆做眼睛,外婆要后辈儿孙都有漂亮的大眼睛。

 十五晚的灯笼大会那是必定要参加的。天刚一黑,急于出门显摆的我就催外婆点亮灯笼。那时候,乡下的灯笼都是清一色的“火儿罐”,有个“白菜灯笼”就很了不起。还有人家的孩子则端着最简单古朴的“盏盏”灯,用白萝卜头挖个坑,滴上清油,放上棉花捻子,就成了。我除了舅舅给我买的“火儿罐”、“大白菜”,还有父母从县城买回来的五角星红玻璃纸灯笼,心里自然得意满足,出门迫不及待了。

 会场在堡子西城门口北边的饲养室晾圈上。一出门,已经有孩子挑着灯笼在那里跑来跑去,远远望去,盏盏灯笼犹如天上的点点星光揺曳闪烁。从舅家居住的北场到那里也就几十步的距离,待到我和伙伴们加入到这洪流中,热闹才刚刚开始。人群中你挤我,我挤你,比谁的灯笼好看,比谁的灯笼结实,灯笼仗自然也就开始了。互相较劲的两个人用灯笼碰仗,渐渐的碰撞力越来越大,灯笼在手中变成了武器。胆大调皮的娃娃像耍杂技一样将灯笼在手中抡的呼呼响,打不灭对手的灯笼不罢休。打闹中谁的灯笼灭了,着火了,谁就会输得狼狈不堪。有时打闹由此升级,不甘服输的会一把抢过赢家的灯笼撒腿就跑,你追我赶,黑灯明火中,相互冲撞,哭声、笑声、吵闹声此起彼伏。这时候也不乏有乘机作乱的家伙,他们抓一把面面土放在自己的帽沿上,假惺惺的夸赞你的灯笼好漂亮,然后一低头,“噗”的一声,在你还没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灯笼灭了、毁了,他人也跑了,好叫人尴尬……

 过罢十五,可以动针线了,外婆会缝制好多小荆笆、药葫芦、小公鸡给我们带在左臂上保平安。荆笆本是蒸馍的炊具,外婆用细细的麦杆缝一个象征性的小荆笆,两三公分大小,再配上肚子里塞了棉花的红布小公鸡,还有用红、黑、绿三色布头剪成的药葫芦,带在胳膊上,又气派又有仪式感,这年过得是趣味横生,精彩纷呈。

 一晃正月底了,正月三十晚上的燎荆笆,标志着过年的彻底结束。天刚麻麻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娃娃就聚集在自家门口准备燎荆笆,村子一下子又热闹起来了。燎荆笆的主角依旧是孩子们,外公点燃了早早在大门外准备好的柴火,熊熊的火焰驱赶着早春的寒气。外公鼓励我们在火堆上蹦来蹦去,大概是为去旧迎新吧,既锻炼了体能又增加了胆量。外婆把我们胳膊上的小荆笆摘下来扔进火堆里,还教我们嘴里念:“燎、燎、燎荆笆,燎了荆笆不害啥(不得病)”。一番嬉闹之后,火焰越来越小,直至成了一堆红色的灰烬。最后一道程序是砸花,舅舅拿出一把“咕嘟”(农具)高高举起,大声喊到:“什么花?”,然后手起“咕嘟”落,那红色的灰堆霎时金光四射,凌空飞溅的火星如梅花万朵,妖娆璀璨,这时旁边的我们齐声回应:“刺梅花!”,“嗵”的又是一下,“什么花?”,“芝麻花!”。庄户人把一切美好期盼都寄托于这金光四射的火花当中,渴望来年的日子像这灿烂的星光一样如诗如画。在孩子们的欢呼雀跃中,乡村的漫漫长夜逐渐归于宁静,早春的脚步已然越来越近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外公和外婆已先后去世。在那个艰难困苦的岁月中,外公外婆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撑起一片天,我们不仅没有饿过肚子、缺过衣穿,而且无限的快乐伴随了整个童年。他们像移山的愚公劳作不息,默默地付出,给予我们无尽的欢乐、幸福和平安。这一份爱与苦心随着每一个春节的到来让我越来越深有体会。

 又一个新年快要到了,现在的孩子们有自己的快乐,于我,这久远的年味,就像珍藏了几十年的老酒,每一次独自品味,都是那样的醉人醉心。

 作者简介:赵立平,陕西扶风人,内科医生,喜欢用笨拙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悟。

 著作版权为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二维码
蔡家坡文化馆 电话:0917-8551900 手机:18871771653 邮箱:cjpwhg@126.com 地址:陕西岐山县蔡家坡人民路118号
Copyright © 2010-2021 蔡家坡文化馆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 陕ICP备19013739号-1  互联网站备案信息陕公网备:61032302000047号